2013年11月29日 星期五

冬季養生—防寒補腎

冬季養生的重要原則是“防寒補腎”。腎是人體生命的原動力,腎氣旺,生命力強,機體才能適應嚴冬的變化。而保證腎氣旺的關鍵就是防止嚴寒氣候的侵襲。冬季氣候寒冷,寒氣凝滯收引,易導致人體氣機、血運不暢,而使許多舊病複發或加重。特別是那些嚴重威脅生命的疾病,如中風、腦出血、心肌梗死等,不僅發病率高,而且死亡率亦高。

中醫認為,冬季人體陽氣收藏,氣血趨向於里,皮膚致密,水濕不易從體表外泄,而經腎、膀胱的氣化,少部分變為津液散布周身,大部分化為水,下註膀胱成為尿液,無形中就加重了腎臟的負擔,易導致腎炎、遺尿、尿失禁、浮腫等疾病。

所以冬季養生首先是註意防寒保暖。


中醫以為,腎有藏精、主生長、發育、生殖、主水液代謝等功能,被稱為“先天之本”。腎虧精損是引起臟腑功能失調,產生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。故許多養生家把養腎作為抗衰防老的重要措施。冬季,人體陽氣內斂,人體的生理活動也有所收斂。此時,腎要為維持冬季熱量支出準備。寒冷的冬天,多吃些菌類和根莖類食物,可以幫助補充多種維生素和碳水化合物。

中醫認為,冬季是補腎的好時機。人體腎虛最常見的是腎陰虛、腎陽虛兩種。如何辨別腎陰虛和腎陽虛?

腎陽虛:癥狀為腰酸, 精神不振,四肢發冷,畏寒怕風,甚至還有水腫,也就是說表現為“寒”的癥狀。 此外,女子會出現不孕,遺尿,浮腫,性欲低下等癥狀。

腎陰虛:主要癥狀是腰膝酸軟,五心煩熱,更會有以下諸癥:眩暈耳鳴,形體消瘦,失眠多夢,顴紅潮熱,盜汗,咽幹,男子陽痿,遺精早泄,婦女經少,經閉,崩漏,不孕,尿短赤黃等癥狀。

腎的陰,陽虛是非常難辨別的,有真陽虛假陰虛,或真陰虛假陽虛的,要有經驗和中醫專業知識,所以建議就診正規醫院,中醫辨證論治,對癥下藥.。現代科學證明,當人發生腎虛時,無論腎陰虛還是腎陽虛,都會導致人的免疫能力的降低,有更多的證據表明,腎虛發生時,腎臟的免疫能力降低,而腎臟的微循環系統亦會發生阻塞的問題,即腎絡會呈現不通.所以對於腎虛的治療應防治結合。

下面介紹一些簡易的養腎護腎的食療方法:

枸杞子:補腎入肝,也入心經,明目。腎陰陽雙虛都可服用,但偏重於陰虛。用量為15克,咀嚼或泡茶。註意:大便溏泄不宜用

肉叢蓉:補腎陽虛,益精,抗衰老,治便秘,提高免疫力。

食療吃法:肉叢蓉20克   山芋(或地瓜)一塊   栗子或猴頭菇半斤。

先將肉叢蓉泡發20分鐘。再將栗子或猴頭菇用水洗淨。把這三樣東西一起燉焞煮40分鐘。

山藥:性平,味甘澀,能固腎澀精、補脾止泄。無論是陰虛火旺或是腎氣不固而遺精早泄者,均宜常食多食。

豇豆 :性平,味甘,其功有二,一是健脾,二是補腎,凡腎虛遺精者宜食之。

蓮子 :性平,味甘澀,能養心、益腎、補脾、固澀,體虛遺精早泄之人均宜食用,尤其是心腎不交而遺精者,食之更佳。

此外,向大家推薦:自制外用的護腎小藥墊:元胡50克  小茴香250克。將兩味藥在鍋中炒黃,再加一勺醋。把它放入預先縫好的小袋里,再封上口。放置於腰後,有熱的感覺,藥作用於腎。藥袋可反複加熱(在微波爐中加熱),可使用一年。醋有祛濕的作用,使用一周後加一次醋,療效更好。

2013年11月28日 星期四

藥茶治百病~丹參杯中泡~

丹參10克,綠茶(日曬的)5克 . 開水沖泡30分鐘,過濾液呈晶瑩琥珀色。口感:甘,淡,微苦 無異味。 

《》組成:丹參9克,綠茶(指日曬法無烘培過的茶葉)3克。
 功用:活血化瘀,清心,化痰。主治:冠心病、心絞痛等的治療與預防。
制法:將丹參制成粗末,每取9克,加綠茶3克,放熱水瓶中,沖入半瓶沸水,旋緊瓶塞10分鐘後,可代茶不拘時頻飲。

 功效:

一、心血管系統的作用
 1. 強心加強心肌收縮力、改善心臟功能,不增加心肌耗氧量
2. 對血  管   作用 擴張冠脈,增加心肌血流量;擴張外周血管,血流增加;腦血流量下降
 3.抗血栓形成 提高纖溶酶活性;延長出、凝血時間;抑制血小板聚集(提高血小板內 cAMP 水平抑制TXA2合成);改善血液流變學特性(血粘度降低、紅細胞電泳時間縮短)

  二、促進組織的修複與再生作用

 1、 促進組織的修複與再生 丹參制劑治療:壞死心肌清除快;纖維母細胞分化、膠原纖維形   成較明顯;肉芽形成比較成熟。局部淤血減輕、血液循環改善,愈合時間縮短。
 2、 抑制過度增生 對過度增生的纖維母細胞有抑制作用。 三、保肝 改善肝微循環。 四、抗菌丹參制劑中含有隱丹參酮、二氫丹參酮,對體外的葡萄球菌、大腸桿菌、變性桿菌有抑制作用。


“一味丹參散,功同四物湯”

語出《婦人明理論》,是語影響頗鉅。許多醫學著作中皆有轉載論述。如《本草綱目》雲:“按婦人明理論:四物湯治婦人病,不問產前產後,經水多少,皆可通用,唯一味丹參主治與之相同,蓋丹參能破宿血…其功大類同當歸、地黃、川芎、芍藥故也。”及《本草從新》說:“丹參補心,去瘀生新…功兼四物(一味丹參散,功同四物湯)為婦科要藥。”《滇南本草》也有:“丹參……一味可抵四物補血之功。”的記載。又今時醫每在用丹參時皆雲:一味丹參,功同四物。
  然細核之不無欠妥之處。丹參補血之功並不同於四物湯的補血之用。況且丹參與四物湯還有許多其它的功用。現就四物湯與丹參分別加以辨析。

  1.四 物 湯

  四物湯是由《金匱要略。婦人妊娠病脈證並治》篇中的膠艾湯去艾葉、阿膠、甘草化裁而來的。以四物湯之名始載於宋《和劑局方》。四物湯是養血劑的主方,又是調經的要方,並可加減應用於胎前產後諸證。被認為是婦科之總方,調經之通劑。由地黃、芍藥、當歸、川芎四味藥組成。

  1.1.性 味:就四物湯的性味來說,都是肝經的血分藥。由於性味不同,其功能有異。著名醫家於道濟認為當歸、川芎是血分藥中的辛甘溫,以化肝陽;地黃、芍藥是血分藥中的酸苦寒,以化肝陰。陽能化氣,陰能補血;陽主疏通,陰主收攝。所以四物湯具有生、長、收、藏之用。
1.2.功 用 主 治:方中的地黃能壯水滋陰,白芍能斂血益陰,二藥由能補肝陰,又能清肝熱。然血虛者又多滯,故合當歸、川芎之辛甘溫以行血行氣,也能補肝養血,所以四物湯能補肝臟的陰陽,活肝臟的氣血,疏肝臟的郁滯。可謂虛者補,滯者通,熱者清,為補肝、疏肝、清肝之劑。女子以肝為先天,肝主血。因此凡屬肝血虛、肝血滯、肝血熱而導致的月經失調,四物湯皆可用之。


2.丹 參

  丹參始載於《神農本草經》,色赤,味苦,微寒,歸心、肝經。其功用主治:

  2.1.補 血  調 經:丹參有補血調經的功用,然其補血之用並非與四物湯補血之功相同,實該品是通過祛除體內積滯使氣血通暢,而達到補血之功的。《本草正義》雲:“丹參…《本經》所謂益氣,《別錄》所謂養血,皆言其積滯既去,而正氣自伸之意,…而世俗以為補血之用,及止崩帶下皆非古人真旨矣。”《本草求真》也說“丹參破瘀一語,已盡丹參功效矣,然有論其可以生新胎,調經…等癥,總皆有其瘀去矣。”可見丹參補血之功並不同於四物湯之補血功用。正如陳修園說的好:“今人謂一味丹參功兼四物湯,其認為補血行血之品,為女科之藥,而丹參之真功掩矣。”故丹參補血調經作用是在祛瘀基礎上而形成的。

  2.2.涼 血 消 癰:本品性寒能涼血,又能活血消徵瘕積聚,有清瘀熱消癰腫之功。臨床常配三棱、莪術用以祛瘀消徵,《神農本草經》載其“主積聚、破徵瘕”;與銀花、連翹等清熱解毒藥同用主治瘡瘍癰腫,《日華子本草》雲“丹參治惡瘡疥癬、癭贅腫毒、丹毒”。醫學教育網

  2.3.涼血安神:本品涼血安神主要用以兩方面:一是由於熱病煩躁神昏引起的失眠,《日華子本草》言其“養神定誌,治血邪心煩”,如熱病邪入心營,用清營湯清心營之熱,方中的丹參即為涼血而安神;另一方面是雜病引起的心悸失眠,《滇南本草》雲:“丹參養心定誌、安神寧心,主健忘怔忡、驚悸不寐”,如雜病血不養心,心煩偏旺之心悸失眠,用天王補心丹滋陰養血,清心安神,其中的丹參也是寓涼血安神之意。

  綜上所述,可知丹參與四物湯有相同之處,也有不同之點。四物湯的四味藥均為肝經血分藥,其能直接發揮補血調經的功用,而丹參走竄有余,在祛其瘀滯,血液得以通行後也能達到補血調經的功用。可見兩者都能達到補血調經的目的。“一味丹參,共同四物湯”可能也就是指的這一點。然四物湯的地黃能補腎滋陰,白芍能平肝斂陰,而丹參沒有這種作用。且四物湯補血的力量較大,若其人血虛甚者,則應該用四物湯,而丹參補力不及四物湯,難以勝任;若其人血虛而兼胸脘脹悶,消化不良,則不宜用四物湯的滋膩藥,而宜用丹參,既不滋膩,又能散滿止痛,助消化,比較相應;當歸、川芎辛溫香燥,血虛瘀而有熱者不太相宜,而丹參味苦、微寒、性走竄,於血虛瘀而有熱者相宜;若由熱擾心神而引起的心煩失眠,則應用性寒之丹參涼血安神為宜,而四物就不太合適了;且丹參對於消徵通絡,祛瘀生新的妙用比四物湯強。若有徵塊而兼有血虛者,有瘀血而血崩者,血虛兼血瘀月經少或月經閉而兼腹痛、腰背痛、骨節痛者,用以通絡祛瘀最為相宜,若用四物滋補調血就不大合拍了。因此,我們在臨證用藥時應該辨證論治,審證求因,靈活運用,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,不可因“一味丹參,共同四物”的說法而影響了各自的真功用。
    血份有熱,血燥,血虛者,應用:地黃、芍藥、當歸、丹參,效果更好。


處方舉例:
1、丹參飲(《醫宗金鑒》):丹參30g,檀香3g,砂仁3g,水煎服。

2、丹參生脈散加味:丹參15g,黨參19g,麥冬18g,五味子6g,山萸肉12g,糯稻根24g,生地18g,水煎服。

3、丹參通脈湯:丹參30g,雞血藤30g,當歸18g,元參30g,甘草30g,水煎服。


丹參藥理研究:
心血管系統的作用 
           ① 強心 加強心肌收縮力、改善心臟功能,不增加心肌耗氧量 ② 對血管作用擴張冠脈,增加心肌血流量;擴張外周血管,血流增加;腦血流量下降 ③ 抗血栓形成提高纖溶酶活性;延長出、凝血時間;抑制血小板聚集(提高血小板內cAMP水平抑制TXA2合成);改善血液流變學特性(血粘度降低、紅細胞電泳時間縮短) ④ 改善微循環促進組織的修複與再生作用。
          丹參制劑治療:1。壞死心肌清除快;纖維母細胞分化、膠原纖維形成較明顯;肉芽形成比較成熟。局部淤血減輕、血液循環改善,愈合時間縮短。2。抑制過度增生 對過度增生的纖維母細胞有抑制作用。保肝 改善肝微環。3。 抗菌 丹參制劑中含有隱丹參酮、二氫丹參酮,對體外的葡萄球菌、大腸桿菌、變性桿菌有抑制作用。

    
         按語:冠心病、心絞痛類似於中醫的胸痹。丹參茶具有活血化瘀作用,因而它適用於心脈瘀阻、胸陽閉塞的胸痹。現代臨床研究認為:丹參在治療冠心病、血栓閉塞性脈管炎、遷延性肝炎、晚期血吸蟲病、肝脾腫大方面,不僅療效比較滿意,而且心電圖檢查報導,服丹參後有半數以上得到改善。目前,冠心病的治療和預防,一般多服用以丹參為主要原料制成的丹參片和沖劑,這說明本品擴張冠脈的作用是顯著的。綠茶功能清心神,化痰濕,《唐本草》說它有“祛疾熱、消宿食、利小便”的作用。現代研究提示,茶中的咖啡堿有擴張心血管、增強毛細血管的功能;其多酚類物質還有降低血脂和血糖的作用,並能及時防治膽固醇升高、動脈粥樣硬化、心肌梗塞等冠心病、高血脂癥。用丹參配茶葉,顯然是防治冠心病、高血脂癥比較理想的茶劑。



2013年11月22日 星期五

板栗是補腎的良藥


又到了板栗收獲的時候了,糖炒栗子飄香的誘惑讓人流連忘返。栗,即栗子,又名大栗,板栗。板栗性溫,味甘,入腎經和脾胃經。具有補腎氣、強筋骨的作用。可治療腎虛所致的腰膝酸軟,小便頻數等症。還可健脾止瀉,用于治療脾胃虛寒所致泄瀉。 

 板栗補腎氣是有臨床驗證的,中老年人由于前列腺的問題,經常會出現小便頻數甚至淋漓不盡。如果是腎氣虛引起,只要吃一些栗子,經過一段時間症狀就會有所緩解。 

《本草綱目》中也曾指出:“栗治腎虛腰腿無力,能通腎益氣,厚腸胃也。”

“有人內寒,暴瀉如注,食煨栗二三十枚頓愈。”如果是將栗子做成桂花栗子羹當點心食用,具有很好的補腎強筋作用,對于腎虛腰痛無力者效果很好。其具體的做法是:板栗300克、白糖100克、葛根粉50克、糖桂花少許。將板栗用清水略煮,再去殼去皮,栗肉上籠蒸酥,等栗肉冷卻後切成粒狀。鍋內略加清水、栗肉泥、白糖,用大火煮沸後,轉用小火,略燜,再用葛根粉勾薄芡即成。 

 板栗熟食香、甜、糯,但生吃的補腎功效會更強

孫思邈在《千金方‧食志》中就提出:“生食之,治腰腳不遂。”古代經驗方也指出:治腎虛腰腳無力,以袋盛生栗懸幹,每旦吃十余顆,次吃豬腎粥助之,久必強健。關于生吃栗子能治病的說法,還有一個故事。說的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轍,年紀大了就出現腰背酸痛、腰膝酸軟的症狀。有一個老翁教給他一個生吃栗子的方法。結果一段時間後,他的病果然好了,蘇轍因此還特意作了一首詩來記載這種藥效:“老去自添腰腿病,山翁服栗舊傳方。客來為說晨興晚,三咽徐粧白玉漿。”

  板栗補腎效果雖好,但生吃難于消化,熟吃又易滯氣,所以一次不宜多吃,最好在兩餐之間把板栗當零食吃,或是做在飯菜裏吃,以免攝入大量的熱量,不利于保持體重。另外,新鮮的板栗容易發霉變質,吃了發霉變質的板栗會中毒,所以,變質的板栗不能吃。

2013年11月21日 星期四

外出時要準備什麼科學中藥~預防感冒與咳嗽~


外出時,要準備什麼藥來預防感冒與咳嗽 ;為了藥方種類不要太多,所以只舉出常用藥方。

1. 葛根湯 : 發燒、怕冷、喉嚨乾、口渴;但是要注意的是,因為一般科中配方中,葛根的劑量不足,所以非常口渴時,請自行配合半顆水梨服用。

2. 桂枝湯:發燒、怕冷、不口渴;但是也可以只買葛根湯就好,因為葛根湯也 以治好桂枝湯的症狀。

3. 小柴胡湯:低燒、嘔心、有時怕冷有時怕熱、有點怕冷又有點怕熱。

4. 大青龍湯:發燒、咳嗽喘促、肺中覺得熱、想喝冷水、黃痰黏稠。

5. 小青龍湯:發燒、咳嗽喘促、想喝溫熱水、白稀痰。

6. 麻杏甘石湯:感冒緩解後的熱咳,咳嗽、想喝冷水、黃痰黏稠。

7. 苓甘五味薑辛夏仁湯:感冒緩解後的寒咳,咳嗽、想喝熱水、白稀痰。

8. 射干麻黃湯:感冒緩解後的寒咳,痰多、白稀痰為主。

9. 胃苓湯:感冒發燒時,同時噁心嘔吐,喝水更想吐,可能有下利。等於是五苓散配合平胃散。

10. 白虎湯、調味承氣湯、葛芩連湯;這三個藥方,可以配合以上的藥方,用來處理寒   熱夾雜的感冒,但是必須諮詢中醫師。

寒露後應多吃根

寒露後應多吃根

上瑞養生:春吃花、夏吃葉、秋吃果、冬吃根。“根菜”相比其他蔬菜,農藥殘留量往往較低,更安全些。而且在秋冬季節,應季的根菜大量上市,既新鮮,又價廉,還耐儲藏,因此上瑞養生秘訣:秋冬季節是吃根菜的好時候。

接下來上瑞養生帶大家了解一下常見根菜的營養

山藥

在北京奧運會上,牙買加運動員博爾特驚人的速度,讓人們紛紛猜測他們充沛體能的來源。在談到兒子之所以能跑得那麽快的原因,“飛人”博爾特的父親韋爾斯利·博爾特最想感謝的,就是家鄉的山藥。上瑞養生:在博爾特的老家特里洛尼,每年都會有成千上萬斤的山藥從這里出口。“他就是吃山藥長大的,山藥造就了他今天的力量。”韋爾斯利回憶說。

山藥既是中藥,也是美食,是大家熟悉的滋補珍品。上瑞養生研究證明,山藥中的B族維生素的含量是大米的數倍,礦物質中鉀含量極其豐富。更要緊的是,山藥富含多種生物活性成分,包括山藥多糖、粘液蛋白、皂甙、尿囊素、脫氫表雄酮等。

通過研究發現山藥中的低聚糖具有很好的免疫增強作用。山藥中的生物活性物質具有很好的抗衰老作用,可提高動物免疫細胞增殖能力,延緩胸腺衰老。

山藥粘液蛋白可提高動物的免疫功能,改善心血管機能,而山藥中所含的脫氫表雄酮也具有強化免疫功能、提高記憶力、鎮靜安眠、延緩骨骼肌肉老化、預防動脈硬化等多種延緩衰老作用。

山藥中的甘露聚糖是一種能溶解於水的半纖維素,可吸水膨脹80~100倍,吃了以後在胃中體積變大,容易產生飽腹感;

其中的黏蛋白還可降低血液膽固醇,預防心血管系統的脂質沈積,有利於防止動脈硬化。

此外,山藥對於糖尿病有輔助療效,除了易產生飽腹感,有利於控制食量外,甘露聚糖還有改善糖代謝,提高胰島素敏感性的功用。

由於山藥中澱粉含量較高,因此在食用山藥時,最好能用山藥代替一部分主食,上瑞養生也就是適當減少主食的量,尤其是糖尿病人,以免帶來能量過剩的問題。

蘿蔔

“冬吃蘿蔔夏吃姜,一年不用醫生開藥方”。在我國民間素有“小人參”之美稱的蘿蔔,可說是秋冬季節的佳品之一。生吃不僅可助消化、增食欲,還可去油膩、消食順氣;若是與其他食品搭檔做成菜肴,也有不同之功效。蘿蔔的品種繁多,有白皮、紅皮、青皮、紅心、白心,以及圓形、長形等品種,不過,這其中可不包括胡蘿蔔。上瑞養生認為它生熟食用皆宜,生用味辛性寒,熟用味甘性微涼,具有較高的營養價值和藥用價值。元代詩人為了贊美蘿蔔還寫下了這樣的詩句“熟食甘似芋,生吃脆如梨”。同時,著名的醫學家李時珍對蘿蔔也極力推崇,主張每餐必食,他在《本草綱目》中提到:蘿蔔能“大下氣、消谷和中、去邪熱氣”。

蘿蔔具特有的辣味,生食可助消化、健胃消食、增加食欲,吃肉類等油膩食物後,生吃蘿蔔可解膩爽口使脘腹舒坦;過食甘薯胃酸脹滿燒心時,生吃蘿蔔或嚼鹹蘿蔔可消食順氣。同時,生蘿蔔還能促進膽汁分泌,幫助消化脂肪。

另外,蘿蔔是醬菜、泡菜、幹制的主要原料之一,營養成分除含葡萄糖、蔗糖、果糖、多縮戊糖、粗纖維、維生素C、礦物質和少量粗蛋白外,還含多種氨基酸。

值得一提的是,人們在吃蘿蔔時習慣把蘿蔔皮剝掉,殊不知蘿蔔中所含的鈣有98%在蘿蔔皮內,所以,上瑞養生提醒蘿蔔最好帶皮吃。當然,蘿蔔雖好,但吃時也有宜忌。由於蘿蔔味辛甘、性寒,所以脾胃虛寒、進食不化或體質虛弱者宜少食;蘿蔔破氣,服人參、生熟地、何首烏等補藥後不要食用,否則會影響藥效。此外,因為食用生蘿蔔產氣較多,對潰瘍病也不利,所以瑞養生提醒有此類疾病的患者要少吃。

苤藍

苤藍又叫王蔓青、直蓮、芥藍頭,是甘藍的一種,學名叫球莖甘藍。苤藍是介於大頭菜和包心菜之間的蔬菜,葉片光滑鮮嫩,莖膨大成球形,有明顯的葉痕,外皮綠、白或紫色,春秋兩季栽培。苤藍可以拿來清炒也可以涼拌生食,記得我小時候,每年冬天,家里都會買些苤藍回來,尤其是在以前食物匱乏的年代,冬季來一小盤苤藍絲,清脆爽口,回味無窮。它的維生素C含量豐富,每100克高達41毫克,遠高於蘋果、梨、葡萄等水果,苤藍中還含有大量的鉀,對人體十分有益。

上瑞養生認為它性涼味甘辛,有寬胸、止痰、化咳、醒酒降火、清神明目的功效。榨其鮮汁服用,對胃病有治療作用,長吃苤藍還能促進胃與十二指腸潰瘍的愈合。





蓮藕

在清鹹豐年間,蓮藕就被欽定為禦膳貢品了。因與“偶”同音,故民俗用食藕祝願婚姻美滿,又因其出汙泥而不染,與荷花同作為清廉高潔的人格象征。藕是蓮藕的地下莖的膨大部分,蓮藕屬睡蓮科。蓮藕主要分布於長江流域和南方各省秋、冬及春初均可采挖。

藕呈短圓柱形,外皮粗厚,光滑為灰白色或銀灰色,內部白色;節部中央膨大,內有大小不同的孔道若幹條,排列左右對稱;體較重,質脆嫩。在我國食用栽培的蓮藕,可分為兩大類:第一類為藕用種。其根莖較肥大,外皮白色,肉質脆嫩,味甜,產量高,結蓮子不多;第二類為蓮用種,蓮較小,肉質稍帶灰色,品質較差,但結果多,主要采收蓮子。作為蔬菜食用以藕用種為主。蓮藕,微甜而脆,十分爽口,可生食也可做菜,而且藥用價值相當高,是老幼婦孺、體弱多病者上好的食品和滋補佳珍。

蓮藕主要有以下食療功效:

1.清熱涼血:蓮藕生用性寒,有清熱涼血作用,可用來治療熱性病癥;蓮藕味甘多液、對熱病口渴、衄血、咯血、下血者尤為有益。

2.通便止瀉、健脾開胃:蓮藕中含有黏液蛋白和膳食纖維,能與人體內膽酸鹽,食物中的膽固醇及甘油三酯結合,使其從糞便中排出,從而減少脂類的吸收。蓮藕散發出一種獨特清香,還含有鞣質,有一定健脾止瀉作用,能增進食欲,促進消化,開胃健中,有益於胃納不佳,食欲不振者恢複健康。

3.益血生肌:藕的營養價值很高,富含鐵、鈣等微量元素,植物蛋白質、維生素以及澱粉含量也很豐富,有明顯的補益氣血,增強人體免疫力作用。故中醫稱其:“主補中養神,益氣力”。

4.止血散瘀:藕含有大量的單寧酸,有收縮血管作用,可用來止血。藕還能涼血,散血,中醫認為其止血而不留瘀,是熱病血癥的食療佳品。

此外,雲南白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天然藥物研究院潘玲、李德良評估了藕渣、藕節和藕芽對成年肥胖大鼠體重和脂肪的的減少作用。通過實驗,發現藕節和藕芽有降低大鼠體重的作用;腹腔內脂肪量也呈現減少趨勢;藕節還能明顯阻止營養性肥胖大鼠模型血胰島素的升高,提高其胰島素敏感性指數。上瑞養生提示我們,藕對於預防肥胖和糖尿病有幫助。



薯類
中國營養協會編寫的《中國居民膳食指南》中,第二條就建議老百姓“多吃蔬菜、水果和薯類”。 美國農業部幾年前推薦的十大健康食品之中,薯類也是名列前茅。

通常薯類食品包括馬鈴薯、紅薯、芋頭等。 很多人一提起薯類就認為薯類食物除了含有大量澱粉,別沒有什麽價值了。其實不然,雖說薯類澱粉含量比普通蔬菜高了一些,但它們卻是貨真價實的低脂肪高纖維食品。薯類中幾乎不含有脂肪,其中的膳食纖維卻十分豐富,對於促進胃腸道蠕動、防止便秘豆油很好的作用。而且,薯類是典型的高鉀低鈉食品,其鉀含量之高,讓很多水果都自愧不如。就其中的維生素而言,薯類不僅含有糧食當中壓根沒有的維生素C,更富含多種B族維生素;薯類中的多酚類成分還有很好的抗氧化、預防心血管疾病的功效。

不過要想發揮薯類的優勢,最好把它們當成主食食用。當成主食吃,既不必加鹽,也不必加糖,更不必加油,能發揮它們原有的營養優勢。同時,薯類作為主食,與大米白面相比,血糖上升速度慢,飽腹作用強,能幫助預防肥胖和糖尿病,還有利於控制血壓。用薯類替代糧食,每天的總澱粉數量不僅不會升高,而且還可能有所下降;而維生素攝入量卻會大幅度提高,纖維多了,礦物質也多了,對於提高一天的營養質量,大有幫助。


2013年11月20日 星期三

冬至艾灸治頑疾

冬至艾灸治頑疾、冬至艾灸神闕穴

艾灸時間:冬至加前後4天,共9天(今年從 2013-12-18至2013-12-26)。

方法步驟:將艾條的一端點燃,對準神闕穴(臍窩正中),間隔一定距離進行熏烤,使局部有溫熱感而無灼痛為宜。每天每次10~15分鐘。

功效作用:肚臍正位於人體的“黃金分割點”上,是調整人體功能的最佳作用點。神闕穴是五臟六腑之本,為任脈、沖脈循行之地、元氣歸藏之根,為連接人體先天與後天之要穴。艾灸神闕穴可益氣補陽,溫腎健脾,祛風除濕,溫陽救逆,溫通經絡,調和氣血,從而增強機體功能,達到治病保健之目的。

註意事項:

(1)     灸時要慎風寒,戒生冷、油膩。

(2)     剛吃完飯或空腹不宜灸臍。

(3)     實熱證、陰虛發熱者不宜艾灸。

冬至艾灸原因分析

冬至在養生學上是個最重要的節氣,主要是因為“冬至一陽生”。按八卦學說,此時為地雷複卦,卦象中上面五個陰爻,下面一個陽爻,象征陽氣初生。陽氣初生時,就像農民育苗,女人懷孕一樣,需小心呵護、精心調養,使其逐漸壯大。人只有體內陽氣充足,才能達到祛病延年益壽之目的。而此時艾灸神闕穴即是要將這種初生陽堅固在體內,慢慢生發生長,為體所用。

如果有時間,可順便將關元穴也艾灸了,沒有時間,就只管灸神闕穴好了。

 俗話說“夏養三伏、冬補三九”,而冬至更是補陽的最佳時機,有極大的裨益。成都中醫藥大學針灸學教授鐘嵐女士告訴記者,冬至保健灸,顧名思義,即在冬至時,選取具有強身保健作用的穴位,在此穴位上施行艾灸。將節氣、艾灸和穴位三者結合,冬至保健灸能夠起到溫陽補氣,溫經散寒的作用,從而提高機體的抗寒和抗病能力,提高人體免疫能力和對氣候變化的適應能力,還具有延年益壽的作用。

  冬至的時間在每年的陽歷12月21日至23日之間。現代天文科學測定,冬至日太陽直射南回歸線北半球白天最短,黑夜最長。早在春秋時代,我國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冬至時間。古代養生修煉均非常重視這一時期,認為陽氣初生時,要像農民育苗、婦人懷孕一樣,小心保護,精心調養,使其逐漸壯大。人體內陽氣充足,才能達到祛病延年的目的,冬至保健灸正是實現這一目的之中醫傳統保健方法,是中醫“治未病”預防保健思想的鮮活體現。



喬元2009年1月29日星期四寫於醫林易海。

2013年11月19日 星期二

陳延之灸法理論


陳延之《小品方》重視灸法,並極力提倡,他說:「針術須師乃,其灸則凡人便施,為師解經者,針灸隨手而行,非師解文者,但依圖詳文則可灸,野間無圖,不解文者,但隨病所在便灸之,皆良法。」他認為灸具有簡便易行、應用范圍廣泛、效果良好等優點,值得提倡與推廣。從該書輯佚之部份灸法處方,可反應其這方面的學術思想。


(一)大力倡導灸治,詳述腧穴可灸與禁灸

對施灸中應加以注意的38個腧穴分為「禁不可灸」與「無病不可灸」兩類。陳氏記載了針灸古籍《黃帝經禁》中禁不可灸的18個腧穴的名稱及灸害,與《甲乙經》中記錄的禁灸腧穴內容到文字均大致相同,只不過《甲乙經》多載7個禁灸穴位。考《內經》無專門討論禁灸穴位的篇章,說明《甲乙經》成書時也收集了《黃帝經禁》的有關內容。值得注意的是,陳氏收載了《曹氏灸方》(據傳為三國時曹翕所著)中「無病不可灸」的20個腧穴,如頭維、玉枕、天突、關元、三陰交,……等穴位。陳氏認為:「遠道針灸法,頭病,皆灸手臂穴,心腹病,皆灸脛足穴,左病乃灸右,右病皆灸左,非其處病,而灸其穴,故言無病不可灸也。」他又說:「頭病,即灸頭穴;四肢病,即灸四肢穴,心腹背脇亦然,是以病其處即灸其穴,故言有病者可灸,此為近道法也。」顯然,所謂「無病不可灸」是指這些腧穴不宜作為遠部取穴施灸,所謂「有病者可灸」是指這些腧穴可以作為鄰近取穴施灸。關於一些腧穴的這種有病可灸,無病不可灸的討論,其內容在一般針灸醫籍中殊為少見。


(二)詳述施灸的艾炷大小與壯數

1. 施灸艾炷大小

陳氏一方面對《內經》「灸不三分,是謂徒瘂」之說進行了闡發,認為這是「欲令根下廣三分為適也,減此為復孔穴上,不中經脈,火氣不能遠達。」另一方面他又主張因人因地制宜,他說:「今江東及嶺南地氣溫,風寒少,當以二分以還,極一分半也,隨人形闊狹耳,嬰兒以意為之也。」


2. 施灸壯數

陳氏多根據施灸部位及病情而定,一般四肢腧穴灸7-14壯,胸部腦穴灸14-50壯,腹部及背部腧穴多灸至百壯,偏熱的疾病壯數較少,如消渴、諸淋,關元穴但灸30壯,偏寒的疾病壯數較多,如治泄利不禁,少腹絞痛,石門穴灸至百壯。 《小品方》認為,只有恰當地掌握火量,才能使火氣沿着經絡達到病變部位。火量過大,易燒傷機體;火量過小,火氣不能抵達病變部位,不易發揮治療效果。對用灸壯數,有一般要求,但主張根據地域,氣候、體質的不同,分別對待。其用灸壯數,多至100,少但14,即同一種病,也有100壯、50壯、隨年壯,或13次用灸的區別。


(三)主張化膿灸

陳氏認為:「灸得膿壞,風寒乃出,不壞,則病不除也。」認為灸以化膿,風寒之邪可以祛除,無化膿,則病不易除。


(四)鮮明的艾灸配穴特點

《小品方》中記載了陳氏灸治內、外、婦、兒、五官等科多種疾病的經驗,在艾灸配穴上頗具特色,其主要特點是。

第一,取穴特點是少而精,一般每次只取一穴,多的不過二三穴,除十四經穴外,亦取經外奇穴。

第二,以鄰近取穴為主,對於臟腑疾患多根據受病臟腑的位置高下,在相應的胸腹背腰部選擇穴位,心肺病變,多取胸背部穴位施灸,如治咳嗽諸灸方中,除巨闕穴位於上腹部外,其餘處方中的腧穴如大杼、風門、肺俞、云門、俞府、膻中……等均位於胸背部。脾胃病變,多取上腹部及腰背部腧穴,如巨闕、中脘、脾俞、命門等穴。治肝腎、大腸、小腸、膀胱、子宮等病,常灸下腹部及腰骶部腧穴,如遺尿灸大赫、中極穴,消渴灸關元及關元兩旁各2寸的水道穴。

第三,重視辨証配穴,如灸治胸痺心痛,根據病因病機取不同腧穴,「心痛、胸痺」,以氣滯為主,故灸氣會穴膻中,心痛如刀刺,由血瘀所致,故灸血會穴膈俞,「心痛、胸脇滿」,與肝有關,故灸肝經募穴期門。

第四,注意單方、驗方的應用,如遺尿「灸陽陵泉、陰陵泉,隨年壯,」治噦灸「腋下聚毛(極泉穴)」,卒狂,灸「左右脇下,對屈肘頭(章門穴)」,這些處方值得臨床驗証使用。


參考文獻:灸法醫鑒


以上內容,只供參考,有鑑於個人健康情況因年齡、性別、病史和特殊情況而異,建議您,若有任何不適,應諮詢專業醫護人員之診斷與治療建議為宜。

2013年11月16日 星期六

葛洪灸法理論




葛洪倡導以針灸救治急証,為其突出特色。《肘後備急方》共收錄針灸處方109首,其中99首廣泛應用於內、外、婦、兒、五官等科,30多種病証。對其作用、效果、操作、技巧、忌宜等,都做了全面的闡述,為記載古代針灸治療的早期文獻之一,內容豐富。其妻鮑姑是第一位女灸療家。

其主要理論,大致可歸納為以下三點。

 

(一)急証用灸

《肘後方》提出以灸法救治卒中、惡死、昏厥、寒濕、霍亂、吐瀉、癲狂、痈疽、狂犬咬傷、蝎螫等卒發急証,用穴較少,記憶方便,施灸方便。葛氏書中選用四肢穴位及部位共42處,於遠端腕、踝關節以下者20處,如「治卒狂言鬼語方」處方為「針其足大拇指爪甲下少許,即止」,「治下利不止者」處方為「灸足大指本節內側寸白肉際,左右各七壯,名大都」,「治卒吐逆方」處方為「灸兩手大拇指內邊爪後第一紋頭各一壯」,「治卒中急風,悶亂欲死方」處方為「灸兩足大指橫紋中,隨年壯」,「治卒中惡短氣欲死」處方為「灸足兩拇指上甲後聚毛中,各十四壯,即愈」等。古人喻經氣運行如自然界之水流,由四末之井至肘膝之合,經脈之氣由小到大,由淺入深,治病求本當從此出發,實則瀉之,虛則補之,能促使經氣恢復,在急症治療具有重要意義。

 

(二)以灸補陽

《肘後方》以一壯、三壯、五壯、七壯為基數,然後以七為倍數加壯、為二七壯、三七壯、四七壯等。以七為陽數的代表,加倍翻番,其先陽後陰,從陰到陽,以陽治陰等治療原則,亦無不體現了其以補陽為主的學術見解。

 

(三)灸不固定用艾,灸亦可隔物

《肘後方》為便於急救,除應用艾灸外,在倉卒無艾時,亦用竹茹、黃蜡、紙屑等為代用品,其中,竹茹、黃蜡,既有艾炷的溫熨作用,又有艾炷所沒有的清熱開竅,通經活絡等特點,所以,它們是艾炷的理想的代用品。葛氏書中載隔物灸七首,包括隔蒜灸、隔鹽灸、隔椒灸、隔面灸、隔瓦甑灸等,是對隔物灸的最早記載,如「以鹽填臍,上灸二七壯,治卒霍亂。」「搜面團腫頭如錢大,滿中按椒,以面餅子蓋頭上,灸令徹痛」。治療一切毒腫疼痛不可忍者,「取獨顆蒜橫截厚一分,安腫頭上,炷如梧桐子大,灸蒜上百壯」以消腫。葛氏隔物灸對後世灸法影響很大,隔物的品種不斷擴展,治療病種日益廣泛,隔物灸具有艾灸和藥物的雙重作用,而且施灸時火力溫和,沒有灼痛,患者易於接受,現今仍為臨床常用,《肘後方》成為隔物灸的最早文獻。

 

(四)重視辨証,不可妄灸

葛氏重視辨証,強調「但明次第,莫為亂灸,須有其病,乃隨病灸之。」不同疾病不同灸方,同一疾病不同証候,灸方相異。如在治中風諸急症方中,羅列了22種中風的不同症狀表現及治療方法。「治卒中急風,悶亂欲死方」。治以「灸兩足大指下橫紋中,隨年壯」,「若不識人者」治以「灸季肋頭,各七壯,此脇小肋屈頭也,」「若反眼口噤,腹中切痛者」治以「灸陰囊下第一橫理,十四壯」等。《肘後備急方》對後世辨証施灸思想確立產生了深遠影響。

 

參考文獻:灸法醫鑒

 

以上內容,只供參考,有鑑於個人健康情況因年齡、性別、病史和特殊情況而異,建議您,若有任何不適,應諮詢專業醫護人員之診斷與治療建議為宜。

2013年11月15日 星期五

打造不會感冒的生活方式


感冒分「風熱」及「風寒」型,如果得了熱性感冒又吃溫熱性食物情況會更糟。以下提供你適切的吃法,避免弄巧成拙。

一、風熱感冒:涼性清熱食物

◎症狀:喉嚨腫痛、鼻涕或痰液黃稠、身體發熱、高燒等發炎徵兆。

番茄:解口乾 台北市中醫師公會理事長陳潮宗表示,番茄有消炎、清熱、生津的效果,可緩解發燒、口乾舌燥。但番茄性偏涼,身體胃寒容易拉肚子者不宜多吃。

楊桃:解喉嚨痛 楊桃性寒,能去風熱、利尿,也能化痰、緩解咽喉脹痛。沾鹽吃加強退火功效。其他如梨子、西瓜、甘蔗、竹筍、冬瓜、黃瓜、絲瓜、牡蠣等,都屬涼性食物,有解熱作用。

熱水加鹽:退火 中醫認為鹽能退火,熱水(不燙口即可)有緩和咳嗽及喉嚨不適,也能補充水分。不過腎臟功能不好的不宜使用,避免造成腎臟負擔。

而市井傳說沙士加鹽能治感冒,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傳統醫學科主任戴承杰說,因為沙士含有菝  arsaprilla),一種傳統墨西哥用來清熱的草本植物。但是碳酸飲料糖分、熱量高,也會增加腸胃負擔,要注意適度攝取,血糖偏高的人要少喝。

二、風寒感冒:溫補性食物

◎症狀:因吹風受寒發冷、頭痛、咳嗽、痰清而稀

薑:去寒解咳 中醫認為薑能散寒止咳、幫助發汗、解嘔吐、防暈車的功能。陳潮宗表示,傳統中醫喜歡用生薑+豆豉+蔥白熬成湯來對抗頭痛、全身痠痛,並且幫助去寒發汗。

薑湯更是體質虛弱者的養生法寶。賴榮年建議身體比較虛寒者可以每天早上服用薑湯,做法是取12片生薑加瘦肉、適量水放入電鍋煮即可。其他如洋蔥、韭菜、蒜、南瓜、青椒、雞肉、牛肉、蝦、栗子、核桃、蓮子都屬溫熱性食物。

熱甘蔗汁:止咳 戴承杰指出,甘蔗味甘性平,有生津、潤燥的功效。甘蔗汁加熱後,能解寒性感冒的咳嗽症狀。

三、風熱風寒都適用的止咳妙方

烤橘子 烤過的橘子減少了寒性,且能鎮咳化痰,「尤其果肉與果皮間的橘子絲的功效最好,」賴榮年推薦。做法是拔蒂頭後撒上少許鹽巴,包錫箔紙放入烤箱5分鐘,最好連同橘皮一起吃。(梨子燉貝母、陳皮茶也有相同功效。)

蜂蜜 戴承杰說,蜂蜜性平味甘,有潤肺止咳、潤腸通便的作用,傳統中醫常用來治咳嗽。

最近西方醫學研究更發現,蜂蜜比咳嗽糖漿有用。這是美賓州州立大學醫學院讓105218歲的患者分別服用蜂蜜、咳嗽藥後發現的結果。

研究員也對用量提出建議:25歲半茶匙、6101茶匙,12歲以上2茶匙,一歲以下不建議使用,因為可能導致肉毒桿菌中毒

無論吃成藥或食療,醫生認為未顯見效果,流鼻涕超過3天、咳得又急又喘、耳朵痛、發燒不退,可能產生併發症,都需要立即看醫生。

◎不會感冒的生活方式

榮新診所副院長、書田診所家醫科主任何一成有位30歲的女性病患,感冒次數頻繁,平均一個月看診兩次,生病影響生活品質,也讓她鬱鬱寡歡。

何一成了解她的生活型態後,列出營養、運動的改善計劃,患者實踐後果然奏效,「現在好幾個月才看到她一次。」

不需花大錢買補品,從日常生活調整,讓免疫力達到最佳戰鬥力。

1.比吃蘋果更能遠離醫生的飲食原則:

◎早餐加入燕麥:挪威一項研究發現,燕麥及大麥含β葡聚糖(β-glucan),有抗菌及抗氧化功能。

◎每天7份蔬果(蔬菜半碗、水果1個拳頭大為1份)及2000cc水分,讓身體免疫功能正常運作

◎每天吃23瓣生大蒜:大蒜中的蒜素有預防感染及殺菌的功效。英研究發現,常吃大蒜的人減少2/3感冒的機會。對大蒜辛辣味不能接受的人,可先把蒜頭拍碎,在炒煮蔬菜或肉類時再加入。

◎每天23杯茶:綠茶的好處說不完:防癌、延緩老化、降血脂、預防感染…;紅茶也有抗病毒的功效,美哈佛大學實驗發現,每天喝紅茶的人抵抗力明顯比不喝的人高

◎每週2份魚類、海鮮:牡蠣、大龍蝦、蟹、蛤蜊等含有礦物質硒,能增強免疫力對抗流感病毒。鮭魚、鯖魚則有豐富的不飽和脂肪酸omega-3,能減少發炎、預防感冒及呼吸道感染。

◎喝雞湯:美內布拉斯加大學研究指出,雞湯中的營養能加強身體的免疫力,也有消炎效果,能緩減感冒時的喉嚨發炎、疼痛。雞肉、雞湯中含有人體所需要的多種胺基酸,可以有效地增強人體對感冒病毒的抵抗力。

2.偷時間運動:每天健走30分鐘,向感冒說bye-bye。美西雅圖弗萊德.何欽森癌症研究中心(Fred Hutchinson Cancer Research Center)實驗發現,每天健走30分鐘,比每週只做45分鐘伸展運動的人減少一半機會得到感冒。

3.保持樂觀開朗:心理真的會影響生理。研究證實,悲觀的人免疫球蛋白AIgA)較低,受到感染機會較高,看醫生的次數也較多。


原文刊登於康健雜誌200811月,116期。

2013年11月14日 星期四

黃帝內經灸法理論


《黃帝內經》簡稱《內經》是我國現存最早而且包羅全面的中醫經典著作,奠定了中醫學的理論基礎。《內經》近半數的篇幅論述針灸學的內容,尤其是《靈樞》所記載的針灸理論更為豐富而系統,其主要內容至今仍是針灸學的核心部份。《內經》對針灸的理論和應用有全面的論述,其中關於灸法的論述涉及36篇,內容雖然不是很多,但對艾灸理論基礎的奠定和後世艾灸療法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。

 

(一)灸法原則

根據經絡氣血虛實不同,辨証施灸。《素問通評虛實論》曰:「絡滿經虛,灸陰刺陽;經滿絡虛,刺陰灸陽」。即指經絡的分布走行各有處所,經行於里(陰)而絡布於表(陽),由於經絡邪正的盛衰不同,當辨証施以不同的灸法。

根據六經氣血的多少,精神情志的不同選用灸法。《素問血氣形志篇》云:「夫人之常數,太陽常多血少氣,少陽常少血多氣,陽明常多氣多血,是謂五臟之俞,灸刺之度也」。形樂志苦,病生於脈,治之以灸刺,形苦志樂,病生於筋,治之以熨引。即是指出血氣有多少,形志有苦樂,天人有常數,灸刺有常度。

 

(二)灸法作用

《內經》中所載灸法的應用十分廣泛,能治療多種疾病。《靈樞官能》曰:「針所不為,灸之所宜。」

 

2013年11月13日 星期三

張仲景灸法理論


張仲景在灸法理論中提出了陰証宜灸,同時也提出陽盛陰虛忌用火灸等灸法禁忌証。張仲景所撰《傷寒雜病論》一書,其內容以方藥辨治外感熱病及內傷雜病為主,盡管針灸條文不多,其中《傷寒論》載灸療7條,《金匱要略》2條,重複出現2條,實為7條,其用灸法多用於治療三陰經病、虛証、寒証、陽衰陰盛証。
 

(一)強調三陰宜灸

《傷寒論》中有關針灸的條文,除誤治致變的外,施灸的有7條,6條用於三陰經;針的有9條,8條用於三陽經,從條文可以看出:病在三陰經,虛寒病証,陰陽之氣衰弱証候,宜灸;邪踞三陽,正氣未衰之實熱証候,宜針,故確立了「病在三陰宜灸,病在三陽宜針」的針灸治則。仲景治病遵循一般規律,但並不拘泥,強調「觀其脈証,知犯何逆,隨証治之」308條:「少陰病,下利,便膿血者,可刺」。本為三陰病証,宜灸,而病屬陰傷血滯,瘀腐成膿,故用刺法以疏通血脈,調暢氣機。總體上說,《傷寒論》注重灸法的溫補作用,但具體的用法卻各不相同。 

1.   助陽抑陰

304條:「少陰病,得之一二日,口中和,其背惡寒,當灸之,附子湯主之」。少陰陽虛陰盛,內服附子湯溫經散寒,外用灸法以助陽抑陰,後世灸大椎、膈俞、關元等穴。成無己在《注解傷寒論》中云:「少陰客熱,則口燥舌乾渴。口中和者,不苦不燥,是無熱也。背為陽,背惡寒者,陽氣弱,陰氣盛也。經曰:無熱惡寒者,發於陰也,灸之,助陽消陰;與附子湯,溫經散寒」。 

2.   溫腎通陽

292條「少陰病,吐利,手足不逆冷,反發熱者,不死,脈不至者,灸少陰七壯」。虛寒吐利,腎陽勢微,心氣衰竭,而脈不至,急灸足少陰經,溫補腎陽以通陽復脈。後世多取足少陰腎經原穴太溪。
 

3.   回陽救逆

343條「傷寒六七日,脈微,手足厥冷,煩躁,灸厥陰。厥不還者,死」。厥陰病,手足厥冷,脈微欲絕或無脈之亡陽証,可灸關元、氣海,培補元氣,回陽救逆。陸淵雷《傷寒論今釋》云:「脈微厥冷煩躁,乃亡陽急証,湯藥常不及救,灸法或可濟急」。
 

4.   升陽補陰

     325條「少陰病,下利,脈微澀,嘔而汗出,必數更衣,反少者,當溫其上,灸之。」少陰病下利,陽虛氣陷,灸其上。方有執曰:「上,謂頂,百會穴是也。灸,升舉其陽而調養其陰也。」劉渡舟說:「虛寒下利日久,勢必造成陽氣下陷,陰液涸竭之証,然考慮到陽虛陰傷,有形之陰液不能速至,而無形之陽虛則必須先顧。因此,治療則「當溫其上,灸之」,以溫陽消陰,急救於頃刻,然後才容煎煮藥以固陽扶陰」。
 

5.   通陽外達

349條「傷寒脈促,手足厥逆,可灸之」。手足厥逆而脈促,非陽虛,而是陽郁之熱厥,灸之以達引陽外出之功。尤在涇云:「手足厥而脈促者,非陽之虛,乃陽之郁而不通也,灸之所以引陽外出」。
 

(二)提倡灸藥並施

《傷寒論》117條「燒針令其汗,針處被寒……」燒針迫汗,腠開汗出,寒邪從針孔侵入,氣血凝滯,針處腫大色赤如核,劫汗內損心陽,陽虛陰乘,下焦水寒之氣上沖,發為奔豚。故外用艾炷灸針處,散寒邪,內服桂枝加桂湯溫心陽,降沖逆,則內外皆平。304條「少陰病,得之一二日,口中和,其背惡寒者,當灸之,附子湯主之」。少陰病,口中和,背惡寒,為陰盛陽虛,寒濕凝滯,《內經》云:「人身之陰陽者,背為陽,腹為陰」,少陰直中,陽虛不布,當灸之,助陽消陰,同時予附子湯以溫經散寒。歷代許多醫家提倡灸藥並施,且大量實踐也証明,在辨証基礎上灸、藥配合使用,的確提高了臨床療效。 

(三)重視灸法禁忌

《傷寒論》對灸法運用比較慎重,並對灸的禁忌証上有了很大發揮,在應用上,專篇論述灸法禁忌,在《傷寒雜病論》中提出誤治的條文有21條,其中17條屬於三陽篇,誤治的原因均與熱症用灸有關,115條「脈浮,熱者,而反灸之,此為實,實以虛治,因火而動,必咽燥,吐血。」太陽病脈浮熱甚,為邪實而陽氣郁閉,本瀉實開郁,反用火灸,則陽氣郁閉更甚,火熱內攻,繼則動血傷陰。116條「微數之脈,慎不可灸,因火為邪,則為煩逆,追虛逐實,血散脈中,火氣雖微,內功有力,焦骨傷筋,血難復也。脈浮,宜以汗解。用火灸之,邪無從出,因火而盛,病從腰以下必重而痺,名火逆也。欲自解者,必當先煩,煩乃有汗而解。何以知之?脈浮,故知汗而解。」微數之脈多為陰虛火旺之証,誤用灸法,使陰血更虛,火熱更盛,致血散脈中,肌膚失養,甚至焦骨傷筋的嚴重後果。後世針灸學熱証忌灸流派則導源於《傷寒論》。根據現代臨床施灸的實際來看,出現不良反應並不多見,提到上述火逆証的可怕症狀則更少,難道仲景的記載有誤?非也!仲景生活的時代,東漢末年,連年爭戰,人民流離失所,癘疫爆發。癘致病,則有發病快,病勢狂,多煩躁,出血等變証的特點;另外,當時的艾灸為艾炷直接灸,瘢痕灸,艾炷體積大,壯數多,火力強,因此,急、熱性病症施以重灸容易導致火逆証的嚴重後果。

綜上所述,《傷寒論》對灸療學的貢獻是顯著的,「陰症宜灸」、「熱症忌灸」等理論,對現代針灸臨床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,但也不要囿於仲景之說,應該用辨証和發展的觀點來對待經典理論。隨着醫學科學的發展,逐步認識到灸法具有提高免疫功能、抗感染、抗腫瘤、退熱的作用,擴大了灸法應用的范圍。
 

參考文獻:灸法醫鑒
 

以上內容,只供參考,有鑑於個人健康情況因年齡、性別、病史和特殊情況而異,建議您,若有任何不適,應諮詢專業醫護人員之診斷與治療建議為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