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5月3日 星期日

臨終時,都只能靠自己


陳居士是一位非常虔誠的佛教徒,平日樂善好施,在今年三個月的結夏安居期間,供養寺院所有的支出,護持佛法不遺餘力。此次特地從馬來西亞,率團三十餘人,來到緬甸仰光,參加南達西諦禪師(Sayadaw Nandasiddhi)仰光禪修中心的開幕及供奉袈裟活動。除此之外,並請南達西諦禪師安排十日的朝聖之旅,參訪緬甸許多聖地。

 

團員每到一個寺院,都會歡喜合資Dana(佈施)供養寺院食物與金錢。當十日豐盈的行程圓滿後,大家法喜充滿。臨行前,眾人頂禮Sayadaw,並感謝Sayadaw這趟行程的安排及這些日子以來的照顧。

 

Sayadaw慈悲地說:「非常感謝大家幫忙贊助這個中心。因為我們道場現在才開始起步,沒有準備的很完善。建設尚未完全,所以這裡缺一點,那裡缺一點,住不舒服,請你們包容。如果沒有妥善照顧你們,也請你們原諒。」

 

Sayadaw並問眾人:「當你踏入緬甸,得到了什麼?你們花很多錢在緬甸,你得到些什麼?你用在佈施或購買東西,你得到什麼?

 

陳居士回答:「我們得到很多種善業的因。」

 

Sayadaw接著開示:「布施是十種善業之一。布施是最容易的,不用禪修。我們要控制我們的身口意,造善業,不要造惡業。若只是來緬甸觀光、走馬看花,沒有禪修,對自己是沒有幫助的。我們花14天在這,不是只是娛樂玩玩而已,我們要有佛法精華。你布施一千個和尚,廣學多聞,學到佛法,就會有信心。所以花錢要有智慧,而不是隨意浪費。有錢花,買這買那,是很快樂,這是很容易得到的。

 

但是,我們是法眷屬。到達緬甸可以走走看看﹔看到什麼,就學到什麼。緬甸這個國家是不能跟其他國家比,這裡比較苦,時常沒電,物質缺乏﹔但是這裡的佛法比較豐富。所以,我們不只是來觀光,我們是來觀看及學習,讓我們這一生受用。我們需要取得這個佛法,我們需要學習、讀書獲得佛法,讓我們這一生垂手可用。

布施、持戒、禪定這三個是基礎,禪定比前兩個更高層次。要得到定不容易,布施比較容易。如果你隨隨便便,沒有認真學習,臨終那一剎那怎麼辦?這是很重要的課題,我們必須事先準備。有多少可以享受,有什麼可以幫助我們自己。

 

任何時候,我們臨終時,都只能靠自己,任何人也幫不了你。如果你沒有學習佛法的時候……。不練習佛法的時候,有什麼可以幫忙自己的呢?

到這裡十天,你們有沒有人,一天禪修一個小時呢?我們這禪修中心是護持禪修者,來這裡禪修的每個人都明白,禪修一定要獲得輕安平靜。但是,只是輕安是不足的,還不是佛陀所教的法。

 

隱士(修行人)只有修定,是修不到開悟。毗婆舍那禪修會得到佛陀所教導的這些東西。一定要明白佛陀所覺悟的。佛陀在成佛前也是修定,但仍無法解脫。直到禪修成佛之後,才明白這個法。這個很重要,我們在禪修中心,叫你們禪修,你們回答﹔「薩度薩度薩度!

 

所以信心很重要,但有信心不能沒有練習。例如,某位居士,時常禪修準備死亡,並且教授巴利文,他用心教許多老人家。我們要學習他的精進。為什麼他要如此用心,準備那麼多?費心教導,因為每個人最終都是要走的——面對死亡,沒得選擇。

 

如果有禪修,我們面對死亡,就可以看得很清楚。如果沒禪修,就會恐懼,我將去哪裡?因為擔心,就變成鬼。大多數的人都是如此,這是很重要的。要訓練你的意念(),訓練觀照我們的身體。意念是我們的力量。一般學功夫的,只是對付外面敵人,而不是內在敵人。禪修則是對付內在的敵人。如果訓練我們的心(意念),我們可以保護,去除我們的習氣,控制我們貪瞋癡,提升我們的一生,自己要提升自己。我們到達了這個禪修的地方,聽聞了法,真正有信心的人,會得到利益。只是看看說說,沒有練習,是沒有用的。

 

只是來十天看看走走,是沒有利益的。我們要清清楚楚,不要隨隨便便,就會生起智慧。修行來準備我們的這一生,要回家的路就沒有問題。我們先準備好臨終的那一剎那就沒有問題,無常隨時來,都提前準備好。沒得選擇(別無選擇)!

 

你們可以去台灣、新加坡或馬來西亞等,可以參加長時間的密集禪修。沒有老師指導的話,很難進步。人們需要鼓勵,禪修才會進步。我們的心沒推動、鼓勵,就會退步。我們應時常推動讓心前進,人是會怠惰的。好比如水是往下流不會往上走,這是自然的現象。所以我們要時常提升我們的心,我們才會進步。

 

這世間佛法尚存,佛陀的教導,就是這樣。布施,不是只有佛教才有,別的宗教也有。集中你的精神觀照,經是佛陀留下來的法。從現在起,一定要時刻知道我們在做什麼?我們每天都要反省自身的生命,回憶過去所做的行為。做什麼事,都要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記得,靠近死亡、接近死亡的時候,你的心會散亂。臨終一刻,心必須專注。這一生如果隨隨便便做的話,那些你所做的善業便很難生起。若你認真做的話,很清楚地做,善業會很清楚出現在我們的心(意念),所以要有正念。要訓練我們的心。我們不知道我們臨終去哪裡?我們要怎樣去?何時去?投生到什麼樣的環境?我們的善業,我們要記得。我們有嗎?臨終有三種相,業、業相、趣相。這很重要的,這三個會出現其中一個,帶領你去投生的地方。

 

擔憂不能解決問題,痛苦也不能解決問題。臨終的那一剎那,這個頭腦不能操作(無力)。沒有機會,沒有可以選擇。怎樣去導引?這一生中,趁現在我們還沒很老的時候,這期間,我們要如何做,怎麼安排、準備?我們老師有講過:「死亡比明天來得更快。」別忘記這句話!「下一生(來世),比明天來得更快。」如果今天我們死了,明天就跟我們無關﹔記得這個。

 

當我們高興時,不是隨隨便便的高興。你做什麼而高興,也是要具有正念。這可以得到輕安平靜。具有正念,我們的生命就會很美麗。

 

今生到下一世,在還沒有得到涅槃的時候。我們的路,必須看得很清楚,不然的話,就不會滿足,就會起瞋恨,不善的心念就會生起。不善的念頭生起,就會墮入惡道。假如出生到惡道,就很難轉生到善道。這是非常重要的。

 

在家人也是,出家人也是,戒律不清淨的話,你就沒辦法得到定。持戒清淨,才容易得到禪定,如果沒這個定,智慧也不會生起。佛陀講的戒定慧,沒有定,沒有智慧。最基本是戒,在家人有在家人的戒,比丘尼有比丘尼的戒,清淨容易平靜下來。所以我們要反省,每個晚上臨睡前,我做了什麼?今天我要得到什麼?是善業還是惡業,善業是加,惡業是減,這些是很重要的。假如是減,就一點一點的減掉,願你們能克服、圓滿。」

 

大眾聆聽Sayadaw的開示,心生歡喜。也明白布施雖然很重要,但禪修更重要。於是陳居士恭敬合掌Sayadaw,如果身語意有冒犯之處,向Sayadaw懺悔並祈求原諒。

 

Sayadaw最後又開示懺悔:「懺悔有三種業:身業、口業、意業。意念的懺悔,是可以原諒的。身業與口業的懺悔,可以原諒,但業是不會消的。明白嗎?我們可以原諒,這是很平常的,我們做錯了什麼,身、口業還是存在。你的行動有傷害到人,雖透過懺悔,但業還是在。做出來的行動,業還是存在,不會完全消失。只有意業,可以懺悔原諒。身、口業,做錯了請求原諒,雖然原諒但業還是存在。如果我們不知道,亂亂做。我們所做的都要小心謹慎、要清清楚楚,那我們的生命就會很美好。」

本文轉摘: 南達西諦禪師(Sayadaw Nandasiddhi)仰光禪修中心的開幕及供奉袈裟活動的開示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